EN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系召开

5月16日至17日,由清华大学中文系主办、人文社科图书馆协办的“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学科负责人、教授及博士生代表60余人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石教授主持开幕式,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表达了对深化中文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殷切希望,中文系主任王中忱教授介绍了会议筹办经过、会议宗旨及日程安排。

在“中文学科建设论坛”上,与会学者对全球化状况下的中文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指出,中文学科的国际化建构,必须对国学、汉学和比较文学进行学科分疏与方法整合。当下持续不断的国际会议,汇集了不同背景的中文学者,呈现出身份混同下的“同场竞技”和理论方法上的“同床异梦”。在研究对象趋同和理论方法错位的状况下,如何超越学科壁垒成为了探讨中文学科国际化的题中之义。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刘人鹏教授结合近十年来台湾地区中文学科的“国际化”经验,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及其影响下的中文学科评价体制进行了反思。刘教授指出,在单向度的全球化下,结构性松动实属不易,中文学科的国际交流应当提供一些不同于主导性全球化的知识与精神。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索嘉威教授回顾了中俄三百年来的文化交流,指出在汉学研究过程中,学者需要克服主观猎奇的态度,努力把异地风味转换为科学分析。

同时,与会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台湾大学中文系梅家玲教授介绍了“华语语系文学”这一中国文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于近年兴起的状况及原因,并指出了此概念与以往的“华文文学”或“华语文学”概念的区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教授则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下的古典文学研究存在着以现代的“文学”(Literature)观念过滤文献的问题,这使得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日渐狭窄。此外,由于百年来古代文学史的建构导源于明清以来的通俗文学读本,加之西方观念的引入,使得古典文学研究日益疏离于传统四部之学的格局。徐教授认为,今后的古典文学研究,既要注重新方法,也要注重传统学术固有之观念,从而更好地接续古典研究的学术传统。

与会学者还介绍了所在国家、地区的中文学科学术传统和发展现状,并对全球化状况下中文学科的发展与合作模式提出了若干设想。其中,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村田雄二郎教授介绍了该校中国研究的学科编制以及日本汉学学术环境的结构性变化;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文系主任千野拓政教授介绍了该校中文学科“古今兼学、语文双修”的特色,同时强调汉语在中文学科建设中的根本地位;韩国汉阳大学中文系主任崔亨旭教授介绍了上届在该校举办的“亚太地区中文系主任联席会”的情况,并为中文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出了若干建议;韩国西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李旭渊教授介绍了该校中国文化系的课程设置以及立足于人文地域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苏瑞隆教授介绍了该校中文系的招生情况以及学科特点;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郝清新教授介绍了该校中文学科学术研究与实用并重的发展理念;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罗季奥诺夫教授回顾了近二十五年来俄罗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动态;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通过中韩两国中文学科的比较,阐述了中文学科轻型发展模式的构想;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富昌教授介绍了该校中文学门(科)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台湾地区中文学科“在地转化”、多元导向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介绍了该校中文学科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若干合作建议;清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张海明教授回顾了百年清华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复建三十年来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最后,与会教授就中文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各校教授、博士生之间的持续性学术交流,联合开设学位课程、互认学分,设立双导师制,合办中文暑期学校等诸多方面。

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师生先后聆听了过常宝教授《“三不朽”和“修齐治平”新解》、苏瑞隆教授《论两汉皇室文学赞助之模式与变革》、郝清新教授《华严宗与全球化》、徐富昌教授《英雄乎?侠客乎?盗寇乎?——武侠小说视角下的水浒传>解读》、孟悦教授《遭遇“人类纪”:写作后工业时代的物》五场学术报告。随后,与会博士生发表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由我校张美兰教授、张海明教授、谢思炜教授、孙明君教授、刘石教授、格非教授、孟悦教授、解志熙教授、旷新年教授、李守奎教授、江铭虎教授等与其他各校教授共同主持评议。会议还吸引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共计80余人次参会,会议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