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 一场题为《启蒙思想的全球史:时间、空间和普世主义》的讲座在清华大学甲所第三会议室举行,这是清华-哥伦比亚大学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世界人文讲座”第五讲。演讲人是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Sebastian Conrad 教授,讲座由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刘禾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姜文涛老师做现场翻译,中文系主任王中忱等到场。
当天从中午开始突降暴雨,但仍有很多听众从校外冒雨赶来。启蒙思想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在世界史的多种叙述中都占据着一个突出的位置,它标志着知识和文化现代性的开始。然而,这些叙述里充斥着欧洲中心主义。在这场演讲中,Conrad教授建议我们重新阅读启蒙思想的历史。他认为在启蒙思想的历史中,我们能看到各地不同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来自不同地方的历史人物试图进行全球性的思考,以迎接一个逐渐一体化的世界的挑战,这些历史人物共同完成了对启蒙思想的实践和定义。
刘禾教授作了简短的回应,认为Conrad教授的研究将启蒙放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中讨论,呈现了历史的过程如何改变了思想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人物,如福泽渝吉、梁启超、甘地等站在了同一平台上。Conrad教授的研究使得对于概念的发生、思想的谱系的研究模式遭到了挑战,体现了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
讲座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听众纷纷提问。比如,启蒙最初对于个人自由的诉求为何在19世纪表现为国家的自由独立?Conrad教授回答说,在历史过程中,有些制度化的管制渐渐确立起来,比如国际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想脱离蒙昧的状态就必须与国家或其它范畴绑定,个人很难摆脱这些范畴。还有听众提到:启蒙思想中的一些价值由于是从欧洲来的,是否和中国没有关系?如何看待欧洲自身对启蒙的批评与启蒙其他地方产生的变异的关系?Conrad教授回答说:今天的中国当然是全球现代性的一部分,这种疑问需要追问背后的立场。所有对现代性的批评都是为了寻找另类的现代性,而不是现代性的对立面。
Conrad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呈现了全球史研究的方法,对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和世界史的诸多问题深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