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重审亚洲的近代·共生的想象力”清华—东大研究生论坛在我校举行

9月14日,由我校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中文系和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联合主办的首届清华—东大研究生论坛在甲所第三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以“重审亚洲的近代·共生的想象力”为主题,我校汪晖教授、王中忱教授、沈卫荣教授与来自东京大学的爱理思俊子教授、石井刚凖教授、林少阳凖教授、大川谦作助理教授出席会议,清华、东大两校11名在读研究生(含博士后)发表了会议论文。论坛开幕式由王中忱教授主持,汪晖教授与爱理思俊子教授先后致开幕词。

为期一整天的论坛主要由四个单元构成。在第一场发言与讨论中,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袁先欣以李大钊的名文《青年与农村》为中心,将中国“到民间去”运动的源起带入到晚清以降有关农村问题的叙述脉络之中,并重新审视李大钊本人于五四前夕的思想辙迹。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生井出健太郎的论文考察了日本浪漫派灵魂人物保田与重郎写于1938年的“蒙疆”旅行记,揭示了其暗含于“反讽”理念之内的越境经验,从而为观察文学、历史与帝国主义政治的动态关联提供了一个富有穿透力的视角。值得留意的是,“边疆”在两位讲者的文章中均据有关键地位,它一度构成李大钊回应青年就业和精神危机的解决方案,而在保田与重郎那里则成为现实空间与文学想象双重意义上的越界场所。随后,汪晖教授就《青年与农村》对农民的概念界定、李大钊所谓“庶民”与他转向共产主义后所主倡的新政治主体之关系等问题提出质询。

第二单元的三位发表人皆围绕帝国与帝国主义问题展开论述。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刘凯就国木田独步《爱弟通信》的体裁、叙事人称与视觉化描写方式进行细致辨读,由此发掘这一文本与甲午战争的复杂互文关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生追田好章对金子光晴的长诗《鲨》做了具有新意的再解读,在他看来,《鲨》击破了东方主义话语所绘制的乌托邦式的南洋表象,以意象化手法鲜明地呈示出发生在南洋的殖民暴力;不仅如此,《鲨》更揭明了殖民与反殖民力量的错综纠葛,经由殖民者对反殖者的残酷镇压,暴力从殖民者转移或“传染”到反殖民的一方,致使殖民时代的悲剧在解殖后的民族国家内部继续上演。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仓重拓的发言重新探讨了幸德秋水《廿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论中的位置,他强调,幸德在汲取英国激进派自由主义者部分思想观点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独特的伦理性帝国主义批判,它反思性地继承了东亚前近代的天理世界观,因而与基于19世纪文明观的欧美反帝论判然有别。在问答环节,石井刚教授建议发言者对政治哲学框架下的道德论予以更多关注,特邀参加本次论坛的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金雪梅副教授则就金子光晴的诗学观念与追田博士进行了互动交流。第二场讨论结束时,汪晖教授对上午的会议作了总结性点评。

下午论坛的第一场同样由三位发言人担纲。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后陕庆从中国现代学科分化的整体进程切入,重审章太炎的文学与文类观念,她指出,章氏反对现代分科借助典籍分类的名义窄化“文”之内涵,转而以历史化的动态视野详考“文体”源流,使“文”成为向传统与现实同时开放的畛域。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硕士修士研究生半田百合以“战后写真之巨人”东松照明的冲绳影像为案例,辨析其摄影语言和明治时期纪录片式摄影、战后社会主义写实派与新闻摄影的异同,并深入挖掘冲绳从被观看的殖民客体转换为影像主体的可能性。同样着意于身份政治议题,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博士修士研究生于宁则通过分析北京酷儿影展相对于其他LGBT展映活动的独特性,反思了身份政治话语和(对抗性)公共领域概念的有效性与限度。三篇发言虽然面对相当不同的研究对象,却共享了场域化的思维方式,对既定范畴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化策略亦较为接近。其后,林少阳教授与几位发表人围绕章太炎文类思想与其政治观点的关系、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概念的区分、东松照明的政治立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最后一场发言讨论的关键词是民间与地方性。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宋玉将抗战前期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向林冰的“民族形式中心源泉”论与五四民间文学论做关联式解读,一方面肯定其运用历史唯物论改造1920年代民间话语的尝试,另一方面则对其囿于“声”形式的去历史化理论建构有所批评。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硕士研究生城间正太郎的发言以“柳宗悦与冲绳语/冲绳工艺”为题目,对柳氏在1940年代初冲绳方言论争中反对政府强制推行标准语的言行加以重估;另外,柳氏将“红型”视为冲绳工艺美术的代表类型,然而此种艺术类别在冲绳当地属于仅供社会上层赏玩的“贵族艺术”,这与柳氏一向标举的“民艺”似形成强烈张力,对此城间正太郎也给予了缜密剖析。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庄焰将丹纳的文艺理论作为夏目漱石《文学评论》一书的前文本,指出漱石在接受丹纳“精神温度”说的基础上,开展出一套不同于丹纳的审美认知论,丹纳所忽略的东西方审美趣味与鉴赏尺度的差异被漱石着力强调,这种追求地方性而非普遍性的立场不啻为非西方“精神温度”中生成的主体性言说。本场发言所引发的讨论相当热烈,爱理思俊子教授提醒城间正太郎和半田百合两位同学应继续努力发掘、理解冲绳文化中的琉球传统,与会的其余老师和同学也针对宋玉、庄焰文章中的观点与方法论展开积极讨论。

所有场次结束后,论坛进入圆桌讨论时间。引言人爱理思俊子教授首先回顾了本次研究生论坛的主要议题,无论是有关帝国主义扩张时代跨区域书写的批判性研究,还是城乡二元框架下民间与地方文艺的再估价,其各自处理的问题均可追溯至知识主体直面或遭遇他者的现代性境况当中;作为再现(represent)他者的表象(representation),文学文本、影像作品乃至学术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在使他者可见(visible)的同时制造更多不可见(invisible)之物。事实上,此次清华—东大研究生工作坊同样为中日两国的青年学人提供了与他者相逢、互动的开放场域,经由具体学术观点的相互激荡,彼此皆可映照出知识观念的盲区或暗角,从而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的思想图景,这正符合“共生的想象力”的题中之义。此外,论坛要求发言者运用英语陈述己见,这一外在于中国和日本的“第三方语言”促使研究者重新审度先前形成于母语环境的研究思路,透过自我陌生化找到继续叩问的方法与途径,使研究更具生产性和生命力。最后,王中忱教授在闭幕致辞时特别谈到本次论坛在以英文发表的同时也以汉语、日语进行讨论的方式,认为这种多语言转换也为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契机,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探索。下一届论坛将移师东京举行,期待两校学子届时会有更加优异的表现。

(采写:宋玉 拍摄: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