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钟雨柔来我系客座

3月4日至25日,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钟雨柔应邀来我系客座,主讲“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系列课程,引起热烈反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生也闻讯赶来听讲。

钟雨柔本科就读于我校中文系,2002年入中外文化综合实验班,其后负笈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刘禾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一次导论课上,她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首先探讨了现代中国汉字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自五四以降,“汉字不死、大难不已”的呼声即不绝于耳,废汉字、采用拼音化新文字成为民国知识界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钟雨柔指出,这场汉字革命以创制能拼读国语和各地方言的民众字母为旨归,本质上遵循着让口语凌驾于书写之上的语音中心主义思路。她辨析了汉字革命中罗马化与拉丁化两套方案的异同,进而梳理出拉丁化运动的三个历史来源。其中,1930年前后自苏联传入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最值得留意,它不单服务于教育目的,更蕴含了社会革命与阶级革命的政治意涵。

从更广阔的世界语境着眼,发生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汉字革命绝非孤例,以比较的视角探询不同国别的拼音化实践,对于理解字母中心主义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接下来的两周里,钟雨柔与听课同学共同讨论了近代埃及、日本、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亚非国家的文字改革案例,并参照索绪尔与德里达的理论,重新检审这些案例背后的字母中心主义理念。最后一堂课上,钟雨柔回到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文脉中,通过对比现代汉英词典编纂与标准英语制订的历史经验,深入研讨了中文书写的技术化问题。

采写: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