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纤笔一支斯文不朽

——记丁玲青年研究论坛的圆满召开

由中国丁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丁玲青年研究论坛于4月22日圆满结束。论坛为期两天,共有50多位专家、学者全程参与,其中32位青年学者做了论文发言。论坛主题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和丁玲的精神史”,专家、学者就此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4月21日上午9点,论坛于清华大学甲所甲三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丁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主持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首先致辞。

随后,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涂绍钧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炯为本次论坛发来的贺信。

之后,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刘石代表清华大学致辞。

最后,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并宣布本次论坛正式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首先为本次论坛做出主题发言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系终身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兼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长颜海平。

颜海平在题为“丁玲故事与中国叙述——三个时间差”的发言中,以三个时间节点为主要脉络,叙述了自己专注丁玲研究的契机,阐发了对于中国丁玲研究的思考,并着重强调了丁玲研究在当下中国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主题发言结束后,分主题论坛发言正式开始,21日当天共召开题为“‘文学’如何‘革命’——‘革命文学’时代的丁玲”、“走出‘莎菲时代’”、“民族解放与革命战争条件下的文学言说——丁玲在40年代”、以及“女性与现代中国革命——丁玲作为一个典范(一)”四场论坛,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程凯、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苏敏逸、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和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颜海平做每场论坛的评议人,共有17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4月22日上午八点半,北京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做了关于丁玲的学术演讲。

演讲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学界丁玲研究的误区,重申了丁玲研究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在座的青年学者们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将丁玲研究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拿出超越前人的学术成果。随后,召开了题为“女性与现代中国革命——丁玲作为一个典范(二)”、“政治漩涡、革命人格、文学品性——1949年后的丁玲”、“重述丁玲故事(一)”以及“重述丁玲故事(二)”四场论坛,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联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吉贤、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萨支山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副研究员李云雷做每一场论坛的评议人,共有15位专家、学者做了发言,发言观点新颖,评议视角独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下午6点整,闭幕式开始,首先由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做论坛总结,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秉持发现青年学者、重访丁玲时代的初衷,在中国丁玲研究界为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沟通平台,使得有为的青年学者可以和学界公认的专家共处一室、共同探讨关于丁玲研究的议题,使每位学者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都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并感谢了所有到会的嘉宾、专家和学者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感谢了中国丁玲研究会以及会务筹办人员为本次论坛顺利召开做出的贡献,并提出了对于丁玲研究青年论坛的未来展望。随后,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涂绍钧做了关于中国丁玲研究会的工作介绍,并感谢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为本次论坛所做出的极大努力,再次感谢所有与会的嘉宾学者,并期待和大家再次见面。

此次论坛为中国丁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中文首次主办的青年论坛,主要发言人多为年轻的研究者,论坛全程秉持共同交流的宗旨,不设置分论坛,全程都在一个论坛中进行,圆满完成各项议题任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撰稿:栗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