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东晋吴语与吴音
9月27日上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梅祖麟应邀来我系作讲座,题目是“再论东晋吴语与吴音”,我系系主任刘石教授主持,参加者有蒋绍愚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教授及我系研究生。
梅教授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侄子,与清华渊源颇深,此次已经是三至清华。系主任刘石致词对梅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梅教授也表达了重到清华的愉悦之情。梅教授自称在学术上受影响于清华国学院导师赵元任、陈寅恪两位先生,此次讲座的题目也是受陈先生1939年《东晋南朝之吴语》一文的启发,该文发表于《清华学报》,因此梅教授认为在清华中文系重讲这个题目遥相呼应再合适不过。梅教授举《世说新语》王导之语“何乃渹乎”(音cheng4,“凉”、“(东西)冷”义)、《南齐书》王敬则之子仲雄《懊侬曲歌》之“常叹负情侬”(“侬”意为“人”),证明“渹”、“侬”都是当时(南朝)的吴语方言词,现保留在吴语处衢方言中。又举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孔雀王咒经》中“寒”(注“吴音”,意为“(天气)冷”)的梵文对音,指出当时“寒”的读音不同于今天的北方话和当时的韵书、字书,而保留在今吴语庆元方言(也属处衢片)中。
梅教授以小见大,通过这几条精选的材料展示了东晋吴语方言词和方音的一个侧面;而这种将活的方言材料与历史资料相印证的治学方法,与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一脉相承,正是梅教授提倡的汉语历史方言学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