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学的利用和无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趋向”系列读书会第一场

作为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之一,3月9日下午在新斋304举行了以“文学的利用和无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趋向”为主题、以两校博士研究生为参与主体的读书会,中文系相关专业研究生参与了发表和讨论,王中忱教授则作为嘉宾旁听了此次读书会。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戴安德(Anatoly Detwyler)同学就二十世纪初西方“information”话语的兴盛与文学的关系展开了自己的论文发表,主要讨论了在历史上“information”这个衍指符号如何在东亚地区蔓延,以及文学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戴安德通过对茅盾《子夜》《交易所的速写》《第一阶段的故事》《中国的一日》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了文学对金融资本主义批判的抽象化能力。另外,他还以抗战时期宣传战线以及1950年代的反特小说为例,分析了信息话语的蔓延和转移。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曾嵘以自己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堀田善卫与中国》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发表,着眼于思想认识与文学转变的来谈论日本著名的战后派作家堀田善卫与中国的关系。曾嵘同学首先解释了有关日本战后“全体小说”的概念,通过野间宏、堀田善卫、大江健三郎三代作家对“全体小说”的解读文本,细致分析了三者观点上的区别和联系。曾嵘以堀田善卫的代表作《广场的孤独》和《祖国丧失》为例,分析了其历史认识,还通过比较堀田善卫的《历史》与茅盾的《子夜》,揭示了堀田所接受到的茅盾的影响。

参会同学就戴安德和曾嵘的发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读书会不论对于发表者还是参与讨论的同学都是一次可贵的学术探索和尝试,大家受益颇多。下次读书会暂定于三周后举行,由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日本留学生仓重拓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高莉同学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