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6日晚,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新斋304举办活动,纪念日前逝世的作家史铁生。参加活动的有中文系系主任刘石、中文系教授王忠忱、格非、解志熙,作家李洱、蒋一谈,新京报记者潘采夫,意大利使馆文化处李莎,清华大学文学社,以及来自清华各个院系热爱铁生的读者们。到场的教授和作家回忆他们与史铁生的交往,重温史铁生的作品,与来自清华各个院系的同学们共同缅怀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
中文系系主任刘石发表了开场感言,认为《我与地坛》使那一年的中国文坛因之丰硕,而史铁生身上真正体现了“生命和文学的相互拯救”(张海迪语)。中文系教授王中忱回忆早年与史铁生的交往,深情地说道,“铁生真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特别特殊的存在。”解志熙教授、作家李洱、蒋一谈、记者潘采夫讲述他们与史铁生作品的相遇,重温《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等铁生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深刻印记的小说与散文等。意大利翻译家李莎用意大利文朗诵了史铁生诗歌《宿命》的片段。学者和作家们感叹史铁生作品超越了同时代的“伤痕”叙事模式,作品中的宗教感超越了具体的宗教,也使更多读者与朋友从中得到慰藉和以文字、文学和自己全部的生活观照生命的角度。
清华文学社有十几位同学闻讯赶来,社长何家耀等人动情地谈起史铁生在八零九零后青年学生当中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与地坛》,认为史铁生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维度的生命体验,这种表达永远不会过时。清华中文系博士生任勇胜、袁先欣、孙洛丹等人也讲述了自己对于史铁生的阅读经验。
最后,格非教授作结说,“一个作家去世了,有这么多读者纪念他,就我的记忆所及,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是第一位。这是铁生的荣耀,也是文学的荣耀。”
此次活动作为“天涯”网站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铁生之夜”活动的一部份,活动期间通过网络传输现场图片及文字,与其他各分会场在不同的地方同时追思作家史铁生。
附:“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