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西南濒危文献与苯教的关系暨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新斋成功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来自川滇的普米族、藏族、纳木依传承人和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西南濒危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抢救”课题组成员、清华师生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主办,赵丽明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由普米族、纳木依、藏族等传承人介绍族群的历史渊源、迁徙史,展示其代代相传的文献文物,解释这些象形文字图经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抢救和保护情况。接着清华大学“西南濒危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抢救”课题组成员汇报各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年近8旬的老专家们也展示自己多年来搜集的有关苯波教的文献实物和照片;介绍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调查成果。与会者对茶马古道、藏彝走廊各族群与苯波教的渊源及影响,对苯波教的各种元素特征等进行了讨论,气氛热烈,情绪高昂。
会上,赵丽明教授宣布“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经校院系领导关心指导正式成立。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心成立太有必要,濒危文化的研究涉及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历史、民族等多学科,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平台整合各方面力量,培养相关过硬人才,使这个大课题能够延伸拓展,后继有人。中心是开放的,欢迎合作。有的专家当场表示愿意把资料给清华,作为支持、合作单位。
专家们为亲眼见到如此珍贵原始资料感到震撼。对清华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关于苯教的高端学术讨论会,“在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