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09年旧讲座信息汇总

——————————目录————————————

语言学学术讲座... 2009-12-21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的人生与文学――从一个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2009-12-14

傅璇琮先生第三次讲座讲义... 2009-12-08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9年11月第49讲... 2009-11-26

傅璇琮先生第三次讲座时间... 2009-11-25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9年10月第48讲... 2009-10-21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第二讲:冯至与十四行诗... 2009-10-13

傅璇琮先生“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一讲)”... 2009-10-12

古诗文吟诵讲座:詩歌吟誦之方法... 2009-10-09

“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第一讲:霸权之后 ... 2009-09-29

第一届意中文学比较研讨会... 2009-09-27

刘禾新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中文版,三联书店2009年)座谈会... 2009-08-18

韩中戏剧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2009-05-18

中文信息处理现状讲座... 2009-05-15

Computer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me Appl... 2009-05-12

人文知识竞赛系列讲座三... 2009-05-11

文学座谈会: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修辞... 2009-04-26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表... 2009-04-23

文新论坛之三十二期:传奇会“真”——从唐代墓志看《莺莺传》故事... 2009-04-19

————————————————————————

————————————————————————

【语言学学术讲座 】

题目:关于语言中意义的研究

讲演人:澳大利亚昆斯兰大学陈平教授

时间:12月21日(星期一)下午1:00-3:00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304中文系会议室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的人生与文学――从一个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的人生与文学

――从一个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讲演者:王培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现代文学与文化编辑室主任。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史研究,出版《延安鲁艺风云录》、《在朝内大街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中华戏剧百年精华(上、下)》,《东北作家群小说选》等,责编《往事并不如烟》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多种。

风云变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历史,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先生将以自己的亲见亲闻亲历,为大家提供一个解读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独特视角。

主持人:刘石

地址:四教4302

时间: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下午2:30

《在朝内大街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简介:

这是一部以列传的形式书写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

冯雪峰、聂绀弩、巴人、孟超、牛汉、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绿原、舒芜、林辰、秦兆阳、蒋路……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地嵌入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狂狷、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富于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但当作者面对这众多的人生画面,钩沉提要,有机铺陈,在展现历史的同一性时,则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这是悲剧的力量,更是理性的力量。

《往事并不如烟》简介:

作者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这本书是作者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书中所描摹的每一个人都非人物史记似的有始有终,对人物的年经事纬也并不是拿着社会价值的尺度来丈量的。

【傅璇琮先生第三次讲座讲义 】

课程(讲座形式)名称: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三讲)

时间:12月8日(星期二)上午9:50

地点:新斋324

考核方式

【方式】

1.任选一与本课相关的论题(如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与文献整理;唐代文学相关专题研究等),撰写一篇研究性论文。字数不限(能把问题说清即可)。

2.任选一本或几本与本课相关的学术著作(如课上提到的某些著作),写一篇较详细的书评、体会或研究综述。3000字以上。

【提交】

1.第16周结束之前把电子版发到以下邮箱:

wxzx@mail.tsinghua.edu.cn

2.纸板论文可提交至新斋一楼傅璇琮先生邮箱.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9年11月第49讲】

严安生教授新著《陶晶孙——另一部中国人留学精神史》出版纪念会暨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史研讨会

时 间: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14:00

地 点:清华大学甲所第3会议室

严安生先生曾以《中国人留学日本精神史》(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出版)获得第19回大佛次郎奖,近期他追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轨迹的研究又取得了突出成就。2009年3月,岩波书店又出版了他的新著《陶晶孙——另一部中国人留学精神史》。作者倾十余年学力于一处,以陶晶孙为中心,描摹了郭沫若、创造社群体以及第二代留学日本的学子们纷繁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第49讲特邀严安生教授就其新著发表演讲,并同时邀请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者以及在京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学者,围绕现代中日文学与中日文化关系史展开研讨。

欢迎您参加我们的活动。

联系人:清华大学历史系 刘晓峰

电 话:62781160

【傅璇琮先生第三次讲座时间】

课程(讲座形式)名称: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三讲)

时间:12月8日(星期二)上午9:50

地点:新斋324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9年10月第48讲】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2009年10月第48讲

题 目:回顾与展望:中日古代都城的比较研究

时 间:2009年10月24日14:30

地 点:清华大学近春园西1会议室

演讲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王维坤教授

日本古代的都城是否是模仿古都长安建造的?

中日古代都城比较研究几十年来有过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背后的是什么?

2009年10月24日,我们特邀请著名学者,西北大学王维坤教授,就中日古代都城比较研究做专题讲座。王维坤教授1977年进入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1986年和1992年两度赴日留学,1994年获得日本同志社大学博士学位,是活跃在中日考古学领域第一线的学者。他将向我们介绍从考古学世界所能看到的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介绍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第二讲:冯至与十四行诗 】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第二讲:冯至与十四行诗

报告人: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文学史的视野》《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等。

报告时间:2009-10-15 15:20

报告地点:六教6C300教室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傅璇琮先生“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一讲)”】

课程(讲座形式)名称: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一讲)

时间:10月13日(星期二)上午9:50

地点:新斋324

本讲主要内容:见附件

下一讲时间: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陈新雄教授古诗文吟诵讲座:詩歌吟誦之方法 】

10月16日(周五)古诗文吟诵讲座

讲座题目:談詩、談詞、談詩文詞吟誦——詩歌吟誦之方法

报告人:陈新雄教授

當代國學大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名譽教授,台灣中國聲韻學會創辦人、首任理事長、榮譽會員,台灣中國訓詁學會創辦人、首任理事長、榮譽會員,曾任台灣中國文字學會理事長,現為榮譽會員,《語言研究》編委會編委,語言研究F.S編委,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資深教授,華梵大學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國詩經學會顧問,美國華府詩友社《嘗試集》主編等。

著作有《古音研究》、《廣韻研究》、《聲韻學》、《訓詁學》、《東坡詩選析》、《東坡詞選析》、《詩詞作法入門》、《伯元倚聲?和蘇樂府》、《伯元吟草》、《古虔文集》、《放眼天下》、《家國情懷》、《旅美泥爪》、《工具書之用法》等多種。

内容简介: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许多已经化入我们的生命和知识结构之中。如果能够聆听和了解古诗词原来是如何吟诵,将有助于我们对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美文佳句有更深的体会体验。陈先生准备了详细的讲义《詩歌吟誦之方法》,我们可以共享范仲淹《岳陽樓記》、杜甫《登岳陽樓》、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的古韵;还可共吟。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图书馆

讲座时间:10月16日(周五)3:30-5:00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讲座背景:

一 2002年陈新雄先生曾来我校讲授“上古音研究”“苏轼词与音韵学”两门课程。授业学子面对面聆听,皆可吟诵古诗词。陈教授对在清华讲学印象极佳,到处宣传清华及清华学生如何好,一时许多教授都想来清华讲课。

二 此次陈新雄先生是应邀前来参加北京“中華吟誦週暨中華吟誦學會成立”活动(10月11-17日)。16日晚8:00有闭幕式。陈先生拨开其他会议活动,愿意再为清华做一次讲座。17日早返台。

【“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第一讲:霸权之后 】

报告题目: “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第一讲:霸权之后

报告人: Perry Anderson

主持人:汪 晖教授

演讲语言:英语

报告时间: 2009-10-14 15:30

报告地点: 图书馆报告厅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

Perry Anderso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双聘教授,长期担任《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的主编,是当代影响巨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本次演讲将从政治哲学、全球化理论等角度探讨当代理论问题,题目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届意中文学比较研讨会 】

第一届意中文学比较研讨会

会议地点:甲所甲三会议室

时间: 2009年10月15日下午2:00

主持人: 罗钢(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第一届意中文学比较研讨会由中文系与意大利大使馆联合举办。会上三位作家将和我们近距离交流,分享个人的写作与创作的过程。

【相关材料】

清华的三位作家介绍.doc[下载]

清华海报.pdf[下载]

Faletti - Io uccido译文.doc[下载]

Fois 译稿.doc[下载]

orchio译稿.doc[下载]

另有意大利电影《血画》《冲击疗法》DVD,可来中文系资料室(318)借阅。

乔治•法莱蒂(Giorgio Faletti)

1950年生于意大利阿斯蒂,是一位多栖艺术家,他从不停歇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展示其出众的才华。作为喜剧演员,他在意大利喜剧舞台上留下了精彩的身影。作为音乐家和作曲家,多年来他发行了多个专辑。2002年,他开始涉足文坛,创作了黑色小说《非人》(Io uccido)。该书一经面世,就立刻登上了意大利各大书籍排行版的首位,总共售出350万册,成为近年来意大利出版界最为成功的著作(该书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2004年的作品Niente di vero tranne gli occhi再一次证明了他在的文学才华。2006年,他出版了描写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部落纳瓦霍人的著作Fuori da un evidente destino。2008年,他的首部文集《无处藏身》(Pochi inutili nascondigli)面世。200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四部小说《我是上帝》(Io sono Dio)。他的文学作品在出版界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25种文字,在西欧、南美、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地都大受欢迎。

2005年11月,乔治•法莱蒂获得了由意大利总统颁发的德西卡文学奖。

代表作品梗概:《非人》

作者:乔治•法莱蒂

蒙特卡罗电台的主持人在晚间直播节目中接到一个吓人的电话,电话中一个陌生男人用伪装的声音表明自己是一个杀手。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个无聊的玩笑。可是第二天,一位著名的一级方程式车手和他的女友就被发现惨死在其游艇上。此后案件一个接着一个发生,而且案发之前都会有电话打到电台,透露出下一个受害者的某些信息。在案发现场,凶手都会留下两个充满挑衅性的血字:我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侦探弗兰克和当地警方的尼古拉斯探长合作展开调查,追寻这个恐怖的幽灵杀手。随着调查的深入,证据一点点被揭开,他们惊讶地发现:摩纳哥公国此前从没出现过连环杀手,这次出现了。而且,也许凶手正是那个最不可能成为凶手的人。

“这一点我们也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当你和他们谈完话,你会感觉到疲倦。你可以回家,停止思考,终止痛苦。我却做不到。我夜里难以入眠,因为我的痛苦从来不曾停息。”

“那么你会在夜里做点什么来止住这种痛苦吗?”

“我杀……”

马尔切洛•弗伊斯(Marcello Fois)

1960年生于意大利诺罗,意大利语言和文学专业毕业。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92年出版了处女作Ferro recente,讲述了一个充满难题和矛盾的故事。随后,他以Picta一书赢得卡尔维诺文学奖,又以Nulla一书赢得黛西文学奖。1998年,他出版了小说Sempre caro,并凭借该书获得了Scerbanenco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部曲中的主角——布斯迪亚努律师,是弗伊斯从诺罗当地一个真实存在的律师兼诗人身上获取灵感后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先后在二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2002年,他凭借《苦地》(Dura madre)一书赢得了当年的Fedeli文学奖。2006年,意大利Einaudi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Memoria del vuoto,该书为他赢得了2007年的Grinzane Cavour意大利文学大奖,Volponi文学奖和Alassio百部优秀文学作品奖。除文学创作外,弗伊斯还致力于电视剧、电影和舞台剧的编剧工作。

代表作品梗概:《苦地》

作者:马尔切洛•弗伊斯

撒丁岛巴巴基亚地区,诺罗市。一辆警车在郊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具男尸,死者后背布满枪眼。死者名叫米凯莱•马龙吉欧,化学专家,他有两个兄弟,一个自杀身亡,另一个艰难地活着。像很多黑色小说一样,《苦地》也是以发现死者作为故事开端的。案件的负责人,科罗纳检察官和比利队长,是弗伊斯笔下两个早已为读者熟知的人物。这次还有一个新人加入,他就是萨努提警长。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故事对读者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这起谋杀案的背后隐藏着太多过往的故事,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凶手是谁,但就是没有人说出来。

这是一部骇人听闻但却真实的作品,谣言充斥着每个角落,然而事实却也正在其中。

布鲁诺•莫尔齐奥(Bruno Morchio)

1954年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是一名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他毕业于意大利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主题是“卡罗•埃米里奥•加达的《痛苦的认识》”。他经常在文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他所著的小说被认为是“地中海黑色文学”(noir mediterraneo),它们都以侦探巴齐•帕加诺为主角,主要著作包括:Bacci Pagano. Una storia da carruggi (2004);Maccaia. Una settimana con Bacci Pagano (2004);La crêuza degli ulivi. Le donne di Bacci Pagano (2005)。这些著作由意大利Fratelli Frilli出版社出版,并再版多次。之后,他与Garzanti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另外三部作品,分别是:Con la morte non si tratta (2006);Le cose che non ti ho detto (2007);以及2008年面世的大获成功的新作《血色残酷》(Rossamaro)。

代表作品梗概:《血色残酷》

作者:布鲁诺•莫尔齐奥

巴齐•帕加诺在医院照看着杰丝敏•基兰巴:这个女孩是他好不容易才从一个暴虐的黑帮手中解救出来的,现在正游走在死亡的边缘。一个名叫汉森的德国老人来到热那亚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同母异父兄弟,但他只知道母亲的家乡在塞斯特里波南代,大家都叫她尼科拉。汉森想委托巴齐进行调查,起初巴齐拒绝了。要说服巴齐其实并不难,只要多付钱,大方点就行了。就这样,调查把巴齐带回了1944年的热那亚,那个充斥着德国士兵、法西斯、游击队员和间谍的年代。年轻时期的尼科拉,是抵抗组织隐藏在纳粹内部的通讯员。在巴齐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的尼科拉的形象,和眼前这个黑人妓女杰斯敏的形象慢慢交叠在一起。与此同时,被战争、苦难和饥饿摧残着的热那亚城,也和当今这个全球化的现代都市之间有了交集。

莫尔齐奥的作品《血色残酷》直面意大利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作品情节紧凑,熟练地将过去和现在融合在一起,令读者更深刻地思考权力的残酷性,思考牺牲品和刽子手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那些为争取自由和尊严而战的人,以及女性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刘禾新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中文版,三联书店2009年)座谈会】

刘禾新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中文版,三联书店2009年)座谈会

时间:2009年8月3日下午2:00—5:00

地点:清华大学甲所2楼2号会议室

与会者名单

汪 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崔之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北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刘 禾 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李 陀 哥伦比亚大学

格 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王中忱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赵京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孟登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韩中戏剧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

题 目:韩中戏剧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时 间:5月21日(周四)下午3:00

地 点:新斋304

演讲人:吴秀卿 教授

主持人:张玲霞 教授

演讲人简介: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文学博士,现担任汉阳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戏曲、中国戏剧史专业);韩国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韩国中国语文学会、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韩国演剧学会理事、韩国公演文化学会监事、国际剧协韩国本部理事、BeSeTo戏剧节韩国委员(94-04)、BeSeTo戏剧节国际委员(05-现在)

讲座内容:

韩中戏剧交流的历史悠久, 较早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台阁、傀儡、歌舞百戏等早期戏剧形式的交流痕迹。譬如在隋唐时交流颇多, 和韩半岛的百济新罗高句丽三国互相授受影响, 新罗有弄丸狻倪吐火等杂戏, 隋唐十部只有高丽乐和百济乐。宋代赐乐舞到高丽, 当时传到高丽的大晟乐后来在中国失传, 仅在韩国流传下来. 当时传来的词曲包括柳永的八首词和中国已经看不到的惜奴娇曲破等传到高丽, 收于《高丽史乐志》“唐乐”中。

不过中国形成了南戏和北杂剧等大戏以后,反而影响有限。因为大戏中语言和音乐的成分越来越重要, 到元代汉语官话语音的变化很大,已脱掉了入声字, 若没有翻译两国人已无法沟通。主要有影响的作品有《西厢记》、《荆钗记》和《五伦全备记》等。

【中文信息处理现状讲座 】

题 目:中文信息处理现状

时 间:5月19日10:00-12:00

地 点:6B113

主讲人:王晓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学,曾在中国软件技术公司、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作。

1991年开始参加国际标准ISO/IEC 10646中日韩统一汉字编码的制定工作,1993年至今一直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RG(表意文字工作组)的编辑、唯一的技术编辑。

主持人:赵丽明 教授

讲座内容:

1国际标准ISO/IEC 10646中日韩统一汉字编码的制定工作状况;

2《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文域名注册专用对照表》《规范汉字表》等制定情况;

3《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华古汉语字典》等CD ROM的总体设计、规划,数据跨平台移植、检索数据库建立、外字的处理,及平台的扩展等工作;

4《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华文化通志》电子版的开发等

【Computer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me Appl 】

题 目:Computer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me Applications

时 间:5月14日(周四)下午2:00

地 点:新斋304

演讲人简介:Mr. James Hearne, professor from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 of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主持人:刘颖 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

讲座内容:

The idea of applying computer systems to aspects of language,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 goes back over fifty years to the original musical composition programs in America and the machine translations systems in China, Europe and America. Following the 1980’s, with the wide availability of computer systems, many different ideas have been explored. Such efforts, however, are impeded by the fact that domain knowledge—knowledge of, and sensitivity to—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o not often reside in the same person, and communication acros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s difficult.

In this informal talk, Professor Hearne, who holds positions in both Computer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at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will discuss projects conducted with colleagu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last few years in which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questions were addressed with the support of computers. Four areas will be discussed (1) the study of sound systems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2) applica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3) Abstracting literary sublanguages, (4) tacking contemporary language change.

【人文知识竞赛系列讲座三】

【文学座谈会: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修辞 】

文学座谈会

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修辞

主讲人:Noel Dutratt (杜特莱)教授 (汉语演讲)

主持人: 格非 教授

时间: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下午3点

地点: 新斋 304

主讲人简介: Noel Dutratt 先生是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的教授,著名汉学家,从事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的研究。他是高行健、莫言的法文译者,在欧洲汉学界和翻译界有着享有很高的声誉。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表 】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议程表

(第一场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其余各场在北大图书馆北配殿;每人发言十分钟,其余时间提问与讨论;24日晚上参加“红楼钟声的回响——北大诗人的‘五四’”诗歌朗诵/演唱会)

4月23日(星期四)

8:20-8:40

开幕式 周其凤校长致词

8:40-10:30

“五四”综论 主持人 孙玉石(北京大学)

严家炎(北京大学)《五四文学思潮探源》

王富仁(汕头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

费南山,Natascha Gentz(英国Edinburgh University)《五四运动与现代戏剧理论的诞生》

张旭东(美国New York University)《白话散文与传统的再发明——与“五四”的激进诠释学》

董 健(南京大学)《60年代“反修防修”文学与五四现代精神的背离》

尾崎文昭(日本东京大学)《为二十世纪精英文学而争名——略谈文学现代性的社会功能》

何碧玉,Isabelle RABUT(法国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法国汉学家心目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林春城(韩国木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的兴起和话语的历史变迁》

10:50-12:40

“五四”与现代教育…………主持人 张英进(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的与芥川龙之介的——围绕清末读书人和大正时期英语教师展开的回忆故事》

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小说教育与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

林分份(北京师范大学)《求为“有学问的实行家”——五四时期邓中夏的文化选择及历史意义》

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新文人”与新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学院型文人”群的形成》

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梅家玲(台湾大学)《从北大到台大──台湾大学的新文学传承与转化》

朱水涌(厦门大学)《闽籍学者与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 怡(北京师范大学)《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

14:00-16:00

新文化与新文学……………………主持人 严家炎(北京大学)

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辩证认识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从30年代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看两种不同的文学思路》

朱寿桐(澳门大学)《“五四”新文学的空域背景》

林 岗(中山大学)《五四与现代性的降临》

金彦河(韩国东西大学)《丹斋与鲁迅的思想比较——韩国三一与中国五四的代表思想》

程 凯(中国社会科学院)《“不看中国书”与再造“新青年”的歧路——由1925年“青年必读书”事件所引发的考察》

李俊国(华中科技大学)《百年“五四”:新文化元典精神的彰显与流失——以五四文学与新世纪文学为例》

王乾坤(华中科技大学)《新文化运动与普世意识》

16:20-18:20

“五四”与当代文学…………………………主持人 谢冕(北京大学)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写作时间与文学史现场》

黄曼君(华中师范大学)《“五四”精神光照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设设想》

姚 丹(中国人民大学)《“人”脉绝续——195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五四资源》

程金城(兰州大学)《从新时期文学嬗变回望五四时期文学理想》

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贺桂梅(北京大学)《80年代、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李政勋(韩国梨花女子大学)《90年代“知识话语”转型中的“五四”》

赵学勇(陕西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的“底层”写作》

4月24日(星期五)

8:30-10:20

“五四”·晚清以及传统文学……………………主持人 温儒敏(北京大学)

李书磊(中共中央党校)《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对晚清文化论争的接续》

汪 晖(清华大学)《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朱栋霖(苏州大学)《五四思想是什么思想?》

夏晓虹(北京大学)《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

赖芳伶(台湾东华大学)《许地山的“五四精神”与“台湾渊源”──以〈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为例》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新筑诗中大舞台”——“新诗”与晚清“诗界革命”的历史纠缠》

张福贵(吉林大学)《传统的撕裂与回归:“现代”文学的蜕变》

高旭东(北京语言大学)《反传统的悖论与中西文化的合璧——论“五四”与传统的复杂纠结及新文化的属性》

10:40-12:30

知识分子问题……………………………主持人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

赵沈允(美国Rice University)《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溯源》

孙 郁(鲁迅博物馆)《陈独秀:我们如何表达》

杨 早(中国社会科学院)《〈京话日报〉的启蒙困境——以梁济等人自杀为中心》

罗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清华大学IUP中文中心)《从纵欲到“化欲”:新文学与左派文学关于欲望的对话》

张颐武(北京大学)《建构现代的公民身份——以“五四”和“抗战”两个时期的文化思潮为中心》

罗 岗(华东师范大学)《1916年:“民国”危机与“五四”新文化的展开》

袁国兴(华南师范大学)《发生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士大夫精神――兼及五四文化倾向中的知识分子意识转向问题》

孙晓忠(上海大学)《走出家庭与改造家庭》

14:00-16:00

周氏兄弟研究……………………主持人 钱理群(北京大学)

张钊贻(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尼采与鲁迅五四时期批评的中国“国民性”》

金河林(韩国朝鲜大学)《五四时期鲁迅的苦闷——个人的自立,民众的连带,社会的发展》

长堀佑造(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鲁迅对富田事变与肃AB团的反应》

汪卫东(苏州大学)《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

韩秉坤(韩国顺天大学)《鲁迅解读》

高远东(北京大学)《高长虹与周氏兄弟冲突的另一种意义——兼及五四启蒙的权力关系与“相互主体性”问题》

白永吉(韩国高丽大学)《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基督教观》

张先飞(河南大学)《“五四”前期周作人人道主义“人间观”研究》

高恒文(天津师范大学)《哪里来?何处去?——论周作人的“五四”文学观》

16:20-18:10

“五四”新文学……………………主持人 山口守(日本大学)

陈国恩(武汉大学)《嬗变与建构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传统》

刘 勇(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

宋剑华(暨南大学)《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

何锡章(华中科技大学)《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品格:以自由为中心》

黄开发(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文以载道”》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暧昧的启蒙 暧昧的自我——、新论》

魏 建(山东师范大学)《1919:郭沫若的诗探索》

陈继会(深圳大学)《五四文学与乡土叙事》

4月25日(星期六)

8:30-10:20

性别研究以及文学史……………………主持人 白永吉(韩国高丽大学)

钱南秀(美国Rice University)《女性视界中的晚清诗学:薛绍徽及晚清闽派女诗人对闽诗派的历史建构》

胡 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从烈女到女烈士:为什么“中国的娜拉”不能是彻底的新女性?》

黄锦珠(台湾中正大学)《从发刊词与征文广告看小说女作者的存在位置:以清末民初小说杂志为观察中心》

杨联芬(北京师范大学)《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的身份认同危机》

范伯群(苏州大学)《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

宋伟杰(美国Rutgers University)《另类五四青年与章回体罗曼史:张恨水的北京叙事》

汤哲声(苏州大学)《“五四”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高 玉(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的“五四”和现实的“五四”》

10:40-12:30

戏剧、影视及历史书写……………………主持人 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

山口守(日本大学)《巴金〈家〉与香港电影——五四现代主义的重现》

邵迎建(日本德岛大学)《家破国碎思家国――四十年代的上海话剧与“五四”精神》

何杏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现代戏剧中家的意象——从胡适〈终身大事〉谈起》

千野拓政(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文学的诞生与终结——以日本和中国为例的初步考察》

张英进(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鲁迅……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流变》

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历史的五四与文学史的五四》

白元淡(韩国圣公会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亚洲化问题》

陈平原(北京大学)《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

14:00-15:50

民间遗产与新文学……………………主持人 林明德(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高丙中(北京大学)《“文化”透镜下的日常生活: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历程的一种理解》

徐国源(苏州大学)《大众文化对“民间遗产”的继承与改造》

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近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演讲及其口头表演的适应》

毛巧晖(山西师范大学)《启蒙者的民间文学之旅》

李扬眉(山东大学)《从经学到史学:顾颉刚对康有为学术遗产的继承与转换》

方锡德(北京大学)《刘廷芳与五四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张中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五四新文学的“国家”话语问题》

吴晓东(北京大学)《在文本与历史之间——论现代文学创生期小说中的主体问题》

16:10-18:00

回顾、纪念与反省 主持人 陈平原(北京大学)

王本朝(西南大学)《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内部的质疑》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革命的“五四观”与解放区文学的解读潜力——以赵树理的〈邪不压正〉为例》

逄増玉(中国传媒大学)《内生的自反性叙事——新文学对五四思想价值的质疑与解构》

商金林(北京大学)《现代作家论“五四”》

樊善标(香港中文大学)《余光中笔下的“五四新文学”》

刘玉凯(河北大学)《疏导和重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九点论:“五四”90周年遐思》

杨 扬(华东师范大学)《从结果看源头——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

因各种原因,以下学者提交论文,但不在大会上宣读

黄英哲(日本爱知大学)《论战后初期“五四”在台湾的实践——许寿裳与魏建功的角色》

郑灿荣(韩国东西大学)《三一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文化论探讨》

钱理群(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王 风(北京大学)《周氏兄弟早期著译与汉语现代书写语言》

姜 涛(北京大学)《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态度————对文学研究会“前史”的几点再考察》

【文新论坛之三十二期:传奇会“真”——从唐代墓志看《莺莺传》故事 】

【2009-1-18】 点击次数:3220

文新论坛之三十二期:

传奇会“真”

——从唐代墓志看《莺莺传》故事

主讲:谢思炜 教授

主办:校研究生会

协办:计算机系研究生会

时间:2009.4.9

地点: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