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人文学院本科专业方向的简要介绍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招生专业: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心理学方向)、英语、日语

早在1925年,清华大学就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并陆续建立国文、西洋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系所,成为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心,也是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吴宓、冯友兰、金岳霖、张奚若、朱自清、闻一多、吴晗、王力、陈达、潘光旦等学术大师都曾在此执教,他们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特色,在治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时至今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精神和气质仍然被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所敬仰。水木清华的一方沃土孕育出曹禺、钱钟书、季羡林、蒋南翔、费孝通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人文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文科院系大部分教学和研究资源并入兄弟院校。1978年后,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清华大学重新恢复建设成为一所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校先后恢复了外语系、社会学系、中文系、哲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等,并于1993年底,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目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在国内外有相当学术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学院学科门类设置齐全、布局合理,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外语系、历史系、哲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研究所、思想文化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全部文科学科门类。

迄今为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已经获得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等6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另有科学技术哲学、国际关系、高等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还建有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等4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工 270 人,其中,教授 98 人,副教授99人;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40余人。在学院现有教职工中,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多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百人工程”,有数十人为国家社科基金评议组成员和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教育系统评议组成员。其中李学勤教授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2000-2005年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以及各类教学科研奖项约200项。

多年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强调国际化开放办学的理念,学院引进多名外籍知名学者成为全职教师从事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学院现有外国留学生327人,每年在学院对外汉语中心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学生有1200余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队伍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中外学生构造了一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良好平台。

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招收五个方向的本科专业,分别是: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心理学方向)、英语、日语。

(一)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

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多年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这两种班次实行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中外融合、文理交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学理念,以求克服国内文科传统教育中专业划分过窄、过细、过早的弊病,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实验班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学习人文、社科类的通识基础课程,自第四学期学生分别进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政治等六个专业方向,接受专业训练,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

培养模式

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的教学管理工作由学院统一负责。两种班次的培养目标均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化研究,努力使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文、社科人才。

(1)人文科学实验班

本实验班的培养理念是:注重经典研读,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注重学科的综合交叉,强调人文精神传递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本实验班学生入学后第一至三个学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经典研读、名家系列讲座等课程以及系统的英语学习,培养解读中外经典著作的能力,了解学科前沿的知识和发展趋向,打好专业学习基础。自第四学期开始,分别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经过必要的考核,于文史哲三个专业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主修的专业方向,同时选修其他两个专业的相关课程。实验班为学生的专业课程选择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广阔的空间。

(2)社会科学实验班

本实验班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重视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少而精。对于方法的强调高于对知识面的强调。重视学术研究训练。强调打好数学和外语的基础。

本实验班的培养过程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课,尤其是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同学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年和第四年,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学习。

国际交流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已经与欧美、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形成了众多的学生交流协议,为同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五年中,学院外派访问学生超过100人。

学生去向

实验班的学生多数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据统计,2007年超过70%以上的实验班学生免试进入本学院或校内外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阶段学习。

师兄师姐感言

“我最骄傲的就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来到了清华,尤其是进入了实验班,这个文科基地平台将历史、哲学、中文等专业的知识融为一体,让我在短短的一年多中有了在别的专业中得不到的收获”。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一种视野的开阔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记得刚来的时候,我和班里许多同学都感到很迷茫,对自己的专业还存在着许多疑问。但现在,那些疑问早已不是疑问了,我们真心喜欢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专业和学习环境。领略到大师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学术作风,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社会科学实验班(心理学方向)

心理学系简介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始建于1926年秋,由著名心理学家唐钺、孙国华、周先庚等人创建,为清华大学理学院六大系之一,是中国大学最早建立的心理学系之一。最初,清华大学设立的是教育心理学系, 1928年,教育心理学系改为心理学系。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在本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有唐钺、孙国华、周先庚、陈立、沈履等人。受美国近代实验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心理学系强调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开设的课程侧重自然科学。心理学系还建立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和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研究重点为心理学基础理论。1932年设心理学研究所(后改为研究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2年院校调整以后,心理学系随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1979年,清华大学设立教育研究室(后改为教育研究所),下设心理学研究室。1987年,清华大学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提供服务。1987年起,陆续开设了一系列心理学课程。2003年,清华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设立,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2006年4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旨在开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为进一步拓宽复建后的心理学系的国际视野,推动清华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开展跨学科前沿性研究,2008年5月,学校成立了“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研究中心”,重点加强心理学系在复建中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合作。同年5月底,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恢复,并于10月17日举行了复系大会。

学科设置

清华大学建立以基础研究为中心的文理交融的心理学学科。在学科设置上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其中,基础研究包括知觉、情绪、人格、社会行为和团体关系等领域;应用研究包括将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与人的日常生活相一致的领域,比如家庭、教育、工作、体育、工业、宗教和健康等方面。为建立国际一流的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与校内原有心理学研究机构密切配合,以认知与神经科学、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和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三大学科为重点,推动心理学系的学科建设。

(1)认知与神经科学

认知科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目标是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并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发展。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团队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基地项目支持,建立了清华大学认知科学重大创新基地。2006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从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层次研究心理和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为心理学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认知与神经科学方向涵盖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与认知等,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包括ERP、fMRI、计算机模拟和行为实验等,从事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和逻辑与心理、脑与决策系统的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实现对脑神经机制、内部心理过程、个体行为、社会及文化环境的统一研究。

(2)社会与文化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及受到社会影响的过程。它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中最具有社会影响的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和人民幸福最为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之一。社会心理学兴起于二战以后,主要是以实验的方法研究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是美国名校心理学系的两大专业之一,这一研究领域更需要中国学者的贡献。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社会与文化心理学方向将重点进行心理学的本土化和跨文化社会心理比较,反映中国社会的文化特色,探索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我、群体过程、社会关系、社会认知及决策、社会情绪、道德、团体沟通、权力、民族心态、国际化等热点问题。在国际接轨的平台上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展开研究合作,进行前沿性的探索研究。

(3)临床与健康心理学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其中临床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来访者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就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压力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它着重探讨人格因素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外在压力如何通过内在认知及人格特点影响人们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健康等方面。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是摸索出一条使人们身心健康的途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临床与健康心理学方向将充分发挥其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在中国培养高层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才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始终积极和广泛地开展国际交往。长期以来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2008年5月的“清华—伯克利周”上,威盛集团王雪红女士和威盛电子陈文琦先生以“中国芯”作为支持中国心理事业的战略,与清华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研究中心”。同时,为帮助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职业技能,掌握坚实的心理治疗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进而更加有效地为中国各个学校和社区特别是地震灾区长期从事心理援助工作,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将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建设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专业硕士班。2001年,清华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心理辅导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中国文化和国情的心理辅导模式研究。香港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会也通过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合作,关注中国国民生命健康与幸福。

培养特色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自复系之初便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近期还将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引进若干名教授。复系后首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世界华人心理学会共同主席,为众多国际期刊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曾获得多项美国和国际科研基金、奖励和学术荣誉,多篇论文被收入社会心理学经典论文集,是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SPSP Dialogues, 10/2007)。

作为中国顶尖大学与国际著名大学共同合作的高起点专业,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别具特色。将在国际化平台下培养和造就在政治、经济、管理、教育和商业等领域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国际视野的心理学专门人才,为优秀学生在学期间提供众多赴国外一流心理学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总结起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培养具有四大特色:

(1)国际化。在教学国际化方面实现三个50%的标准:50%的高年级课程为英文授课、50%的教材为英文教材、50%的师资为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

(2)实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导师,提供充分的科学研究训练和研究平台。

(3)多学科交叉。教学和科研将结合文、理、医、工、管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培养的人才具有交叉型优势。

(4)中美联合培养。美国UC Berkeley将作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定期进行师生交流,设立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到伯克利深造。

心理学系学生毕业后可到国内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任职,到国内国际咨询公司和知名企业发展,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作,以及出国深造等。

清华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一贯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伯克利加州大学是全美最好的公立大学,学术声望享誉全球。优秀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声誉吸引了众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伯克利学习的学生也格外追求上进,在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后又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学生的比例比其他任何一所美国大学都要高。两者的结合必将会使毕业生以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闻名。

(三)英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外语系简介

清华大学外语系成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后易名为外国语言文学系。曾培养出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才,如钱钟书、曹禺、季羡林、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英若诚等。1952年院系调整,外国语言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和社科院。为培养外语师资和外事翻译,清华大学曾分别于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语、日语和德语专业本科生。1983年恢复建系,相继设立了英语专业本科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1999年增设日语专业本科,2000年增设英语专业硕士点,2003年增设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英语专业博士点,2004年、2008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同行前列,2008年在北京市重点学科评审中被评为重点学科。英语专业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与研究成果

外语系现有在职教师中教授 23人(其中10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5人;外籍教师20多人;兼职、双聘教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0%以上,70%以上为硕士毕业。

在科研方面,本系教师共承担了14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规划项目),10项教育部资助项目, 2项国家级精品课项目,1项国务院学位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资助项目,1项国家级本科教学示范点项目,以及多项清华大学“985学科建设项目”。外语教学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奖励;配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而研发的“清华大学水平考试体系”已得到教育部认可。近年来,本系教师每年出版论著、教材及工具书数十部,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特别是近5年来在国外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有30多篇被SSCI和A&HCI收录。为推进学术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本系不断扩大同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和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并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授。外语系每年还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和约有四分之一学生大学合作举办文学批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专业介绍与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1983年起招收4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训练过硬的语言应用技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翻译、教学、商贸、管理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和优秀工作者。

英语专业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现从事教学的教师中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6人,还聘有多名外籍教师。有14名教师具有在国内外名牌大学获得的语言学或文学博士学位。

自1998年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自2000年增设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2003年增设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以来,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不断革新,逐步臻于完善,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突出清华大学学科交叉、文理工渗透、中外古今贯通的前提下,力争体现清华大学英语专业的特点,即培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高级语言技能、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同时在具体学科或领域内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专业人才。

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都有10多人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当一部分经过推荐或考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的主要去向包括: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国企、合资企业、三资企业)、国内外继续深造等。实习基地一般在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公司、北京电视台、各大公司企业等。

日语专业

外语系日语专业面向文科(外语为英语的考生)招收(含保送)四年制本科生。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广泛的人文、科技、经贸等专业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翻译、教学、商贸、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工作的高级日语人才。日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按照双学位教学计划进行,四年不断线。

清华大学日语专业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提出“日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除需认真完成好本专业的学习科目外,可以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多学科的软硬件资源与优势,有目的地选修校内各院、系开设的一系列全校性的选修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综合性素质的目的。此外,日语专业还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筹备和主办一系列日本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日语专业与多所日本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现在日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有4-5名学生作为公派留学生赴日本大学留学。此外,品学兼优的学生除可享受由政府和学校提供的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外,日语专业还得到日资企业的大力赞助,每年有15名学生可以享受到日资企业的高额奖学金。

日语专业自2008年秋季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四学年中将有一学年的时间在日本度过,其中半年在日本的公司实习、半年到日本的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