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张赪

  • 邮箱:zhangcheng16@mail.tsinghua.edu.cn
  • 研究室:蒙民伟人文楼317
个人简历

张赪,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1984-1991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95-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为哈佛大学博士后。曾赴美国、法国、香港等地讲学、访学。

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句法学、汉语二语语法教学。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在汉语语序的历史演变、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汉语名量词的产生与发展、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学术汉语等问题上有重要研究。

出版专著

1. 《基于类型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研究》,201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月。

3. 《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8月。

4. 《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5月。  

主编教材

1.《汉语简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主编并编著。

发表论文

1. 返回义趋向动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语文》2025年第2期。

2. 书面传播中的语言变化——1617世纪人称代词的用法为例,《长江学术》202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5年第5期转载。

3. 上古汉语……结构中标记原因用法研究,张赪、覃靖璇合著,《中国训诂学报》(第九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年。

4. 中古汉语副词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语言科学》2024年第2期。

5. 词法模式V”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一辑(总第十九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6. 唐宋时期事态助词”“2”“了也对比研究,张赪、林娣合著,《长江学术》2022年第1期。

7. 后期近代汉语事态助词的功能及演变,《中国语文》2021年第6期。

8. 学术汉语的词汇使用特征研究,张赪、李加pan、申盛夏合著,《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6期。

9. 上古汉语早期常用言说动词的语法化,张赪,崔越合著,《语文研究》2020年第4期。

10. 上古汉语中後期时间副词既、已的用法演变,张赪,孙品健合著,《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二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11. 明清时期后置+处所指代词虚化用法研究,张赪、刘燕林合著,《语言科学》2020年第1期。

12. 明清时期构成的目的结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13. 明清可能结构“V得来(不来)”“V得了(不了)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十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14. 《诗经》言说动词“曰”“言”“云”虚化用法的篇章功能,张赪,崔越合著,《语文研究》2017年第3期。

15. 明清时期完成体否定副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差异,《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

16. 动词重叠式的现实性句法特征演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期。

17. 二语语法习得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探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18. 外国学生趋向补语“起”使用情况考察及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刘燕林、张赪合著,《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5年第1期。

19. 近代汉语使役句役事缺省现象研究——兼谈语言接触对结构形式和语义的不同影响,《中国语文》2014年第3期第236-246页。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9期转载。

20. 汉语和东南亚语言个体量词系统对比及个体量词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3期。

21. 上古汉语连词的篇章功能研究,《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2期。

22. 宋代使役句的语义特征,《语文研究》2013年第3期。

23.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Classifi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tegory Numeral-Classifiers in Chinese (汉语通用量词的发展与汉语量词范畴的确立),”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2, Vol. 40, No. 2.

24. “The repeater in Chinese and other language, 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DE GRUYTER MOUTON, 2012.

25. 元代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使役句式,《民族翻译》2012年第2期。

26. 元代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处置式的演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

27. 发展初期的汉语名量词特点,《汉语史学报》第10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28. 受事前置句中前置受事的语义属性表达的历史演变,《语文研究》2009年第4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2期转载。

29. 类型学背景下的汉泰语量词语义系统对比和汉语量词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

30. 论汉语数量短语与中心名词语序的演变,《中国语言学》(第二辑)20097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31. 《分类词——名词分类系统的类型》介绍,《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3期。

32. 汉语受事前置句结构的演变及对比研究,张赪、荣晶合著,《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33. 唐宋时期的平比句,《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二期20066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11期转载。

34. 晚唐五代的受事前置句,《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35. 唐宋时期指人受事主语句的演变,《汉语学报》2005年第1期。

36. 从汉语比较句看历时演变与共时地理分布的关系,《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37. 唐宋时期“比”字句比较句的演变,《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200412月,北京:商务印书馆。

38. 明代的差比句,《语言暨语言学》2004Vol5.Num3

39. 现代汉语介词词组“在L”与动词宾语的词序规律的形成,《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7期转载。

40. 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字的用法,《中文学刊》(香港)第2期,200012月。

41. 现代汉语“VV”式和“VV”式的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42. 从先秦时期“介词+场所”在句中不合规律分布的用例看汉语的词序原则,《语言研究》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11期转载。

43. 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期。

44. 试论汉语处所介词词组词序发生变化的时代,《汉语速成教学研究(第二辑)》1999

45. 近代汉语研究论著目录(1985――1995),《近代汉语研究(二)》商务印书馆1999

46. 中学语文教学论(应用文、记叙文两章),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月。

47. 论金元时期的“名量词+儿”,《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2期。

48. 古今字举例表,《中文自学指导》19875期。

科研项目

1. 主持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数据驱动的明清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24THZWJC212024年。

2. 子课题二的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语料库的汉语非组构性历时演变与语言演变规律研究”,负责子课题“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 NP 的弱组构性”,项目编号18ZDA2922018年。

3.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类型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别化研究,项目编号12JJK740012, 2012年。

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于类型学的范畴表达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1GH022011年。

5. 主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汉语量词的类型学研究”,2007年。

6.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语言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研究”,时间2006.07-2009.07,项目编号06BYY037

7.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语词序的历史变化及演变机制”,项目编号200008

国际学术交流

1.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 2023.06-2023.07

2. 法国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2.07-2012.08

3.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客座教授,讲授研究生课《汉语语法史》,2010.09-2010.12

4.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2007.09-2008.06

5.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校区人文学院东亚系访问学者,2005.01-2005.03

学术奖励

1. 2014年,《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史》,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 2004年,《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2000年,全国高等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