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本系现状


师资队伍

中文系拥有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名,其中长聘教授17名,教授1名,长聘副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中文系具有辉煌的学术传统,拥有精干的师资力量,注重占据学术前沿,增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学术研究

1985年以来,中文系教师共出版专著189本,其中著作135本,外文著作15本,主编32本,译著7本。200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119篇,其中SSCI论文11篇,SCI论文28篇,EI论文69篇。2002年至2010年,科研项目经费1000.33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海外研究基金项目48项。项目成果获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奖等35项。已出版学术专著200多种,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千篇。其中多部(篇)被翻译为外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海外研究基金项目等近百项。近年来,中文学科教授获得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奖等奖项50余项,其中重大学术及文学奖项有第三届“思勉原创奖”(2016)、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19)、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老舍文学奖(2014)、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5)、意大利“卢卡·帕西奥利奖”(2013)、德国“安内莉泽·迈尔奖”(2018)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文系目前拥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及《数字人文》学刊等资源平台。

学科建设

中文系继承并发展前辈学者优良学术传统,重视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教学研究体系的中文系。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含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学科努力接续朱自清先生开创的新文学研究传统,重视从第一手文献入手,努力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史的视野深入分析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在鲁迅研究、现代诗歌及诗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科以文献考据为依据,着力对各种文学史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同时重视在文献基础上的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傅璇琮先生是本学科著名学者,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傅璇琮先生领导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完成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工作。

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学科在对中外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进行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的新动向,从跨文化、跨语际研究的视野对中外文学及文化现象提出新阐释,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并翻译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计算语言学、语言和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强调语言研究的跨学科视野,既注重文理渗透,也注重文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保证了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开拓性。计算语言学研究是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的特色方向,培养了一批跨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型人才。

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汉语方言、汉语史、文字学等。注重以第一手语言事实为依据,对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及传统文献语言语料的本体研究,注重将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诸问题置于现当代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开展野外方言调查、民间文字和文献调查考证,以期解决学界长期关注的语言地域空间分布特点、官话的历史形成和地域空间特性、汉语的传播特点等学术问题。

2016年中文系增设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学科,引进了二位具有深厚国际学术背景的学者加盟,将现代语文学的方法在清华人文学科中推广,开设的藏文、梵文、佛经翻译和语文学理论等课程受到在校学生的欢迎。该学科的两位学者继承和发扬陈寅恪先生开创的清华西域语文学传统,在藏学和印度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1位为20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为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本学科高度重视冷门绝学领域的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目前已招收和培养了一批致力于西域语言文献研究(包括西藏学、印度学、西夏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确保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冷门绝学学科在年轻一代中有人做,有传承。近五年来开设课程如下:本科生课程包括《语文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基础梵语(上)》、《基础梵语(下)》、《南亚文学专题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包括《汉藏佛学比较研究导论》、《古藏文文献与历史研究》、《佛经翻译文献导论》、《基础巴利语》等。



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

《数字人文》编辑部

人才培养

中文系积极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留学生及进修生人才培养。逐步建立了本科、研究生、留学生及进修生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本科生培养

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培养范式,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2005年起,中文系与哲学、历史二系合作,以“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形式招收本科生。实验班旨在利用学院及学校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基础课程、学科交叉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培养具有宽博扎实的人文学科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实务、媒体策划开发及经营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关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新人才,并为进一步从事人文学科基础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等打下坚实基础。

本科培养实行新生导师制,坚持名师授课,突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暑期外语教学、专业实习、综合论文训练)环节。

中文系从1994年恢复招收本科生。至2010年9月,培养学士635名,其中留学生272名。目前在校本科生326名,其中留学生278名。在读交换留学生54名,进修留学生72名。

硕士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是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体现。中文系不断改进、科学确定体现一级学科特点的硕士生培养基础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中文系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至2010年9月,培养硕士217名,其中留学生9名。目前在校硕士生87名,其中留学生40名。

博士生培养

严格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承担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致力于具有坚实语言文学、文化理论学识与研究能力的学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历史与现状有深入细致的把握,在广而深地掌握学术基础和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从事学术研究,并力图占据学术前沿,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博士生培养方向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

中文系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至2010年9月,培养博士109名。目前在校博士生64名,其中留学生16名。

学术交流

中文系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成果丰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近年来尤为重视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互换培养。经常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我系进行讲座和交流,先后邀请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康奈尔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法国高等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菲莉斯女子大学、岩手大学、静冈大学、立命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韩国西江大学、汉阳大学、东国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东海大学等学者来我系开设课程、讲学和访学。与洛杉矶加州大学、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远东亚太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互派研究生,与俄亥俄大学、罗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联合进行“国际中文学术研究数据库”建设,与日本菲莉斯女子大学、岩手大学互换留学生,并接受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众多著名高校的学生来我系短期学习。

中文系与海外大学中文系合作培养学生,主要项目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项目、韩国汉阳大学项目、韩国西江大学项目、学期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

中文系资料室和计算语言学实验室

中文系拥有一个颇具特色的资料室。现有中外文藏书近万册,其中原版外文学术著作5000册,这些著作是近年海外出版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性专著,内容涉及当代文化理论、社会批评、欧美哲学经典,女性主义、影视和艺术理论等。

中文系计算语言学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全部计算机与校园网连接。计算语言学专业主要开展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认知处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

中文系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研究单位。在紧张、有序的教学与研究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的联谊活动,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加强了集体凝聚力。

加图片

地址:清华大学 蒙民伟人文楼304室

电话:86-10-62783158

电子邮件:zhongwx@mail.tsinghua.edu.cn

通讯地址:100084 中国 北京市 清华大学 中文系


2008大事记.doc[下载](说明:)

校庆通讯录.rar[下载](说明:)